出现印刷水纹
这是由油墨的黏度太低;印刷版雕刻太深;油墨的流动性不良所造成的。解决措施:
a)提高印刷速度。;
b)适当提高油墨黏度
c)调整刮刀角度成锐角。
d)改良油墨的流动性。
e)版雕刻太深无法调整的需重新制版。
出现刮刀线或油墨线
这是由刮刀磨损或刮刀上粘有脏物;油墨中混入杂质;油墨细度不够;印刷版打磨不好,过于粗糙,油墨黏度太高造成的。解决措施:
a)印刷版打磨不好或版面上有细小硬块,可先用细砂纸在印刷版面上来回打磨,如仍不能解决,需退铬重镀。
b)在印刷中所有油墨都须过滤。尽量使用新墨。
c)定时测量油墨黏度,保持油墨黏度的稳定,有条件的厂家可使用油墨自动黏度控制器。
d)如果刮刀线是随着刮刀的左右摆动而有规律的左右移动,则可判定是刮墨刀磨损或刮墨刀上粘有脏物,可用竹签在起刀线的部位将脏物清除;如是刮刀磨损,则应立即打磨刮刀或更换新刮刀。
e)油墨颗粒太粗、细度不够,易出现线条,用细度计检测油墨细度,如细度不够需更换油墨。
产生印刷色差
出现印刷色差的原因主要有:刮墨刀的位置、角度、压力发生变化引起印刷色差;印刷版堵版引起印刷色差;油墨黏度变化引起印刷色差;油墨色浓度的变化引起印刷色差;印刷版印到一定量后已变浅;多色混合配置专色时,如果混合油墨中各颜料的比重相差较大,在印刷过程中,如油墨循环不良易发生油墨沉淀从而引起印刷色差。
处理方法:
a)调整油墨的色浓度(在油墨中添加原墨或冲淡剂),保持色浓度的一致。
b)定时测量油墨黏度,保持油墨黏度的一致,有条件的厂家可以配备油墨黏度自动控制器。
c)检查油墨的循环系统,保持油墨流动良好。
d)印刷版退铬重镀处理或印版重制。
e)使用印刷版清洗剂清洗版辊。
f)适当调整刮墨刀的位置、角度、压力,使印刷色相基本保持一致。
油墨回粘
出现印刷回粘的原因主要有:溶剂过于慢干,油墨的干燥性不良;印刷过程中收卷压力太大,印刷后叠放压力过大(特别是高温天气);冷却水温度太高,起不到冷却效果;烘干箱的温度过高,风力过大使油墨出现假干现象;印刷膜的非印刷面表面张力大(或双面电晕的情况),使薄膜非印刷面与油墨的亲和力大,油墨发生转移。解决措施:
a)更换为快干溶剂,使油墨充分干燥。
b)调整收卷压力,尽量放小。收卷的卷径不要太大,堆积重量要小。
c)检查印刷机的冷却水是否打开,水温是否符合要求。
d)调整烘箱温度及风力,一般在50~65℃为宜。
e)印刷前检测薄膜的表面张力,印刷面的表面张力要大于非印刷面,双面电晕的薄膜较好不要使用。
印刷泛色(雾版)
刮刀未能将印版上非图文部分的油墨完全刮干净,导致油墨转移到印刷基材上的现象称之为泛色,又称雾版。这是因为印刷版的精度不足、偏心、镀铬不良;刮刀压力不足、角度不适;油墨的印刷黏度过大;车间的环境湿度太大,使油墨的流动性变差;醇类溶剂添加比例过大,导致油墨溶解性不良造成的。处理方法:
a)提高版辊的制造精度。
b)调整溶剂配方,减少醇类溶剂比例,适当增加酮类溶剂的比例。
c)适当降低油墨的印刷黏度。
d)增大刮刀的压力,调节刮刀角度为60—70度,两切点距离为50—60CM为宜。
静电故障
塑料薄膜在印刷中由于磨擦会产生静电。静电对印刷品的质量危害较大,严重的还会引起火灾,在印刷过程中要特别注意。薄膜静电可引起的印刷故障主要有:在印刷图文的周围引起“胡须”状的油墨丝;实地部分印刷时会出现斑驳状,油墨转移不上,产生空白部分。薄膜静电虽不能完全消除,但在印刷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处理,避免产生静电故障。主要的处理方法如下:
a)设备安装静电消除装置且要经常维护、检查。
b)适当提高油墨的印刷黏度。
c)印刷溶剂中适当增加醇类、酮类溶剂的比例,但不可添加过多,否则会影响后工序的复合强度。
d)适当提高车间内的空气湿度。
如对凹版印刷打样机使用仍然存在问题,可以与厂家联系